一、高并发的实现方法:垂直扩展与水平扩展
百度 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做是美国在不断的示好和拉拢乌克兰,但是也可以认为美国只是又一次坑了乌克兰而已,毕竟之前北约以及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就一直存在,而乌克兰的加入,则说不定会让两方势力展开真正的较量。应对高并发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:
- 垂直扩展(Scale Up):
- 指提升单个服务器的处理能力,例如增加CPU核心数、内存大小、更快的硬盘或更强的网络带宽。
- 优点:实现相对简单,无需改变现有架构。
- 缺点:存在性能上限,硬件成本高昂,且无法解决单点故障问题。
- 水平扩展(Scale Out):
- 指增加服务器的数量,将负载分散到多台服务器上并行处理。
- 优点: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性能扩展,通过增加机器数量来线性提升系统吞吐量,且能提高系统的可用性(通过冗余)。
- 缺点:引入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,需要考虑负载均衡、服务发现、数据一致性、分布式事务等问题。
在面对百万乃至千万级流量时,水平扩展是实现高并发的必然选择。微服务架构正是为水平扩展而生。
二、高并发细节:分层优化
高并发的实现需要贯穿整个系统架构的各个层次。以下是微服务架构中各个关键层次的高并发优化细节:
1. 反向代理层(Reverse Proxy Layer)
反向代理是用户请求进入系统的第一道门,也是处理高并发流量的关键入口。
- 负载均衡:通过负载均衡器(如Nginx、HAProxy、硬件负载均衡器F5)将大量并发请求均匀分发到后端的多个应用实例上,避免单点过载。
- 连接管理:优化连接池、Keep-Alive配置,减少TCP连接的建立和销毁开销。
- 请求过滤与限流:在入口处对恶意请求进行过滤,并实施限流策略(如漏桶算法、令牌桶算法),保护后端服务不被突发流量冲垮。
- SSL卸载:将SSL/TLS加密解密的工作交给反向代理,减轻后端应用服务器的CPU负担。
- 静态资源缓存:直接缓存静态资源,减少对后端应用服务器的请求。
2. 站点应用层(Site Application Layer)
站点应用层(通常是Web层或API网关层)是直接与反向代理交互,并调用后端微服务的层次。
- 无状态设计:确保站点应用层是无状态的,这样可以随意增加或减少实例数量进行水平扩展,而无需考虑会话同步问题。会话数据应存储在独立的分布式缓存中。
- 连接池优化:优化与后端微服务、数据库、缓存等组件的连接池配置,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连接。
- 异步非阻塞:采用异步非阻塞I/O模型(如Netty、Vert.x、Node.js)或响应式编程框架,提升单个实例的并发处理能力,减少线程阻塞。
- 快速失败与重试: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,并对外部调用(如微服务调用)进行有限次数的重试,避免长时间阻塞。
- 熔断与降级:当依赖的微服务出现问题时,及时熔断,避免雪崩效应,并提供降级方案。
3. 微服务层(Microservices Layer)
微服务层是承载核心业务逻辑的地方,其高并发能力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整体吞吐量。
- 服务拆分与粒度:合理拆分微服务,确保每个服务职责单一、内聚性高,便于独立扩展。避免“分布式单体”。
- 独立部署与水平扩展: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,并根据其自身负载情况进行弹性伸缩。
- 资源隔离:为每个微服务分配独立的计算资源(CPU、内存),防止相互影响。在容器化环境中,这通过资源限制实现。
- 缓存策略:在微服务内部或外部引入缓存,减少对数据库的直接访问,提升数据读取速度。
- 异步化:将耗时操作(如消息发送、复杂计算)异步化,通过消息队列进行解耦和削峰。
- 高性能RPC框架:使用高效的RPC框架(如Dubbo、gRPC)进行服务间通信,减少序列化/反序列化和网络传输开销。
- 线程模型优化:根据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线程模型(如IO密集型使用少量线程+异步,CPU密集型使用多线程)。
4. 数据层(Data Layer)
数据层是高并发系统中最容易成为瓶颈的地方,也是高并发优化的重中之重。
- 读写分离: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发到不同的数据库实例,通过增加从库数量来扩展读并发能力。
- 数据库分库分表(Sharding):当单一数据库的存储容量或写性能达到极限时,将数据水平切分到多个独立的数据库实例或表中,实现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分布式。
- 缓存:在数据层之上引入多级缓存(本地缓存、分布式缓存),拦截大部分读请求,减少数据库压力。
- NoSQL数据库:对于需要极高读写性能、非关系型数据或弹性扩展的场景,使用NoSQL数据库(如Redis、MongoDB、Cassandra)。
- 索引优化与SQL优化:创建高效索引,编写高性能SQL语句,避免慢查询。
- 连接池优化:合理配置数据库连接池大小,避免资源浪费和连接风暴。
- 数据同步策略:根据业务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,选择合适的同步策略(强一致性、最终一致性)。